建筑师/民族 (中国)🇪🇺🇨🇳

Advertisement

阿昌族

33 936名阿昌族人中,90%以上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梁河县和泸西县。其余的住在邻近的保山州的龙陵县。

Advertisement

这些地区位于高黎贡山南端,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大英河、龙川河及其众多支流纵横交错。河谷中有许多平原,其中以阜沙、拉萨平原最大。密林上有鹿、麝香鹿、熊等。煤、铁、铜、铅、云母、石墨等自然资源丰富。

阿昌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系。大多数阿昌族人还能讲汉语和傣语。他们的书面语言是汉语。

Ethnic Bai

沧江和海门口的考古发现表明,洱海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该时期的文物表明,该地区的人使用石器,从事农耕、畜牧、渔猎等活动,并居住在洞穴中。可能在2000年前,他们开始使用青铜刀、剑等金属工具。

秦(公元前221-207年)、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两朝,洱海地区的人民与内陆省份的汉族人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设立郡县行政机构,并将大量的汉人迁入这一边境地区。这些人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铁器,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隋(581-618)、唐(618-907)两朝,这里的农耕已达到接近中原地区的水平。

白族贵族在唐朝廷的支持下,统一了洱海地区的人民,建立了伊、白两族的南诏政权。其第一任首领皮逻阁被唐朝皇帝授予云南王的称号。

奴隶被用来从事繁重的劳动,而 “自由 “的农民则被征收重税,被迫提供各种服务,包括被征召入伍。其中一些失去土地的人,被成为奴隶。

博南族

博南族是中国最小的少数民族之一,只有16505人。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支,与土家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接近。由于长期与邻近的汉族、回族的接触和交流,博南人从汉文中借用了不少词汇。汉文被公认为是博南族人的共同书面语。

从博南少数民族的传说、语言特点和风俗习惯来看,其中有许多与蒙古族相同的地方,他们似乎是在元、明(1271-1644年)时期,作为驻军定居在青海同仁县的伊斯兰蒙古族与邻近的回、汉、藏、土族之间经过多年的交流而形成的。博南人曾居住在宝安地区的三大村落,位于同仁县境内的龙武河畔。清同治初年(1862-1874年),他们要逃避当地喇嘛教龙武寺封建农奴主的压迫,他们在循化住了几年后,又转入甘肃省,最后在临夏县大河家、刘集的积石山脚下定居下来。巧的是,他们又自发组成了大墩、甘梅、高里三个村,称其为 “宝安三方村”,以纪念他们的根。

布朗族

布朗族有91,882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和巴达地区。在邻近的临沧、思茅两县也有零星的布郎族聚居。布朗族居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区。西双版纳的布郎族一直与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邻居和睦相处。

布朗人居住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甘蔗和世界著名的普洱茶。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生长着各种名贵树木和珍贵的药材,如三七、枸杞(用于降低高血压)、香茅等,可从中提取高级香料。该地区盛产铜、铁、硫磺和水晶。

布朗族人讲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这种语言没有书面形式,但布兰格人通常懂傣语、佤语和汉语。

据史料记载,一个叫 “普 “的古老部落是澜沧江、怒江流域最早的居民。这些人可能是今天布郎族的祖先。

布依族

针对布依族的语言、名称和地理分布的研究表明,布依族与壮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分布广泛的古越人,是由广东、贵州两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瓯族、楼约族等民族组成。现代壮语、布依语与古楼越语的相似性充分说明了布依族的起源。此外,布依族人中还保留着许多粤语的习惯和风俗。

在唐朝(公元618-907年)之前的几个世纪里,壮族和布依族都被称为 “外夷”,但长期的分离最终导致了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公元900年后,他们被承认为独立的少数民族。

公元前二世纪以后,布依族与汉族的接触日益增多,促进了前者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经济关系得以建立。

到了唐代,中央朝廷在布衣地区建立了行政管理制度,任命地方封建主为县长,土地成为他们的世袭财产。这一制度持续了1000多年,直到清廷强迫少数民族官员交出权力。在少数民族头目的统治下,布依族社会一直保留着封建领主的存在直到1911年。封建领主和地方官吏拥有所有的土地,但并不真正拥有领地内的农民和农奴。领主仍然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但不再允许随意杀害农民。每个农户都有一块土地来养活自己,但禁止购买。农民和农奴就这样被束缚在土地上,世世代代为封建主劳动。

清朝(1644-1911年),朝廷废除了少数民族头目的统治,任命了任期有限的官员。结果,封建领主经济崩溃,地主经济取而代之。由于大部分土地为少数富人所有,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多次农民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797年的南陇起义。

藏族

藏族人首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一带定居。在聂拉木、那曲、宁赤、羌多等地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新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证据。据古史文献记载,最早的氏族成员在山南地区形成了被称为 “博斯 “的部落。该地区雅隆部落的首领在6世纪成为当地部落联盟的领袖,自称 “赞波”(王)。这标志着藏族奴隶制社会的开始,也标志着藏族奴隶制社会与中国西北地区汉族及其他民族、部落的直接接触。

7世纪初,松赞干布王开始统治整个西藏,并以 “洛沙”(今拉萨)为首都。他指定官职,划定军事和行政区域,创制藏文,制定法律,统一度量衡,从而建立了被称为 “博 “的奴隶制王国,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称为 “吐蕃”。

吐蕃政权建立后,藏族加强了与中国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吐蕃王国与唐朝(618-907年)开始频繁接触,藏族与汉族相处融洽。641年,松赞干布王迎娶唐朝文成公主。710年,赤德祖赞王又娶了唐朝公主金城。两位公主把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西藏。从此,唐朝和西藏之间的使者频繁往来。西藏人向唐朝首都长安派遣学生,并邀请唐朝学者和工匠来藏。这些交流有促进藏族与中国其他民族的关系,也促进了西藏的社会发展。

朝鲜族

朝鲜族最集中的地方是吉林省东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图们市和延吉、和龙、安图、珲春、汪清、敦化等县,总面积4.15万平方公里。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一片充满高山深谷美丽、雄伟的土地。长白山最高峰–白头峰达到海拔2744米。白头峰是一座死火山,从火山口湖中涌出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分别向南、向北流去,东面与朝鲜形成分界线。

现今除了珲春地区有山岭阻隔外,其他地区均有公路和铁路可通。该县有1,600公里的铁路和3,700公里的高速公路和支线公路。

另一个朝鲜族社区居住在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该地区是中国木材和林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包括人参、貂皮和鹿茸。它也是包括老虎在内的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傣族

傣族与汉族接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彝族西南部设置益州府(用此名表示现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此后几年,大司马向洛阳的汉廷进贡,使者中还有乐师和杂技演员。汉朝廷给傣族使节赐予金印,他们的首领被授予 “大队长 “的称号。

据九世纪的中国文献记载,傣族的农业相当发达。他们用牛和大象耕地,种植大量的水稻,并建立了广泛的灌溉系统。他们用木棉花纺织,淘盐,制造金属武器。他们更在牙齿上镀上金银。

12世纪,一个叫巴珍的傣族首领统一了所有部落,建立了以景洪为首都的勐乐地方政权,并称其为 “景龙金堂王国”。据地方志记载,这个王国有一百多万人口,以白象和良种马闻名。它承认中国朝廷为其宗主。巴贞登基时,被皇帝赐予 “虎头金印”,并封为 “域主”。此前,德宏地区的傣族曾建立勐卯王国,以瑞丽江为首都。

达乌尔族

达斡尔族与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一起被认为是建立辽朝(916-1125年)的契丹游牧民族的后裔。他们原居住在黑龙江下游地区。

清朝初年,达斡尔族经济多元化,包括渔猎、农耕和畜牧业。他们用皮毛向经济较发达的汉族人换取金属器具、布匹等物品。

顺治年间(1644-1662),达斡尔人南迁到嫩江边定居,并不断被征召到清朝军队和中华帝国各地的驻军中服役。1643年和1651年,达斡尔人帮助击退了来自沙俄的哥萨克侵略者。1931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时,达斡尔族反对日军,并帮助抗日部队,直到1945年解放。

德昂族

德昂族是清朝(1644-1911年)对这个民族的称呼。在此之前,根据史料记载,德昂族与云南境内讲南亚语言的布朗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 “濮人”。在过去的时代,”濮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南部,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称永昌府。他们的先民早在阿昌族和景颇族到来之前就在怒江(流经缅甸的萨尔温江上游)岸边定居。

德昂族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由于德昂族与汉族、傣族、景颇族、佤族等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共同生活在广泛分散的地方,因此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这些民族的影响。由于德昂族在封建时代曾长期生活在傣族头人的奴役之下,因此,傣族的影响尤为强烈。但在镇康地区还能找到一些德昂族古代氏族和村社的痕迹。

德昂族的生产单位是家庭,按性别、年龄有明显的分工。使用的农具都是从汉族、傣族地区购买的。一般来说,德昂族在平地和靠近汉、傣地区的农场或稻田里实行精耕细作。旱地則不精耕细作。

在德宏地区的德昂族村寨,过去耕地是公有的。每个村子周围的荒地也是公有的,但人们可以自由开荒种植农作物。如果土地无人耕种,又自动恢复为公有。到了后来,由于稻田和花园的出售或抵押,出现了私有制。因此,大部分稻田归汉族地主、富农和傣族头人所有。

东乡族

关于东乡族的起源,历史学家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1162-1227年)西征时派驻贺州地区的蒙古族军队的后裔。还有的史学家说他们是回族、蒙古族、汉族、藏族等多个民族的混合体。

但根据传说和史料,东乡人可能源于蒙古人。早在13世纪,东乡地区就有蒙古人的驻军部队驻扎。在这些部队中,有蒙古人和成吉思汗从西亚带来的军事斥候和工匠。在战时,军探们会作为士兵在战场上作战。而在和平时期,他们也会种地,养牛羊。这些驻军后来娶了当地妇女为妻,他们的后代一开始被称为 “军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军户变成了 “民户”。

明朝初年(1368-1644年),他们得到明朝统治者的大赦,在东乡一带长期定居下来。

东乡人自古以来就在民族和阶级压迫下呻吟,这促使他们拿起武器。这促使他们多次拿起武器反抗压迫者。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几十年里,东乡人民一直在封建回族军阀马安良、马齐、马步芳和国民党军阀刘玉芬的高压统治下受尽折磨。

最让东乡人气愤的是国民党和回族军阀把他们的青年男子强行塞进军队。1948年一举搜捕了三千多人的青壮年。连一些清真寺里的老师也不能幸免。他们在被剃掉胡子后被扔进了军队。一而再再而三的行动,使东乡村镇没有了年轻人。

侗族

秦汉时(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今广东、广西一带生活着许多部落。侗族是其中一个当时生活在奴隶社会的部落后裔。唐代(618-907)奴隶制逐渐让位于封建社会。

清代(1644-1911),贵州省东南部和湖南省西南部的侗族地区农业发展迅速。随着灌溉设施的改善,水稻产量上升。侗族城镇出现了自营手工业者。在一些较大的城镇或县城所在地出现市场,许多封建大地主也开始经商。1840-42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受到帝国主义者、清朝官员、地主和高利贷者的剥削,侗族人民更加贫困。

一直与压迫者作斗争的侗族人,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更加积极地争取自身的解放。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红军长征途经此地时,他们担任向导,并为其提供粮食。1949年,侗、苗、汉、壮、瑶等民族组织的游击队与人民解放军正规部队并肩作战,解放了龙胜县城。

德隆族

德隆族约有7426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贡山德隆和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流域。他们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他们的邻居怒族的语言相似,没有书面形式,传统上是通过在木头上刻凹槽和打结的方式进行记录和传递信息。

唐朝(618-907年),德隆族所居住的地方属于南诏国和大理国的管辖范围。元朝(1271-1368年)至清末(1644-1911年),德隆族由朝廷任命的纳西族头人统治。在近代,这个少数民族在1913年击退了一支英国军事远征队,从而使自己脱颖而出。

鄂伦春族

鄂伦春人世世代代在森林中过着狩猎和捕鱼的生活。他们成群结队地去狩猎,捕获的猎物不仅平均分配给参加狩猎的人,而且还分配给老弱者。杀死的动物的头、内脏和骨头則都不分配,而是大家一起煮着吃。后来,能卖出好价钱的鹿角也不分配,而是归杀死动物的猎人所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一些地方,两极分化相当明显,鄂伦春人打猎时骑的马匹,属于个人所有。富人拥有大量的马匹,穷人拥有少量的马匹。马匹被出租给那些需要马匹的猎人,报酬的形式是将猎物送给马主。这样的做法逐渐发展为人与人之间的租借和剥削。

鄂伦春族是一个诚实友好的民族,他们总是善待客人。在鄂伦春人家里住宿的人,经常会听到主妇清晨对丈夫说。”我去给客人打点早餐,你去打水。” 等客人洗漱完毕,女人肩上挂着枪,就会带着猎物回来。鄂伦春族是狩猎高手。无论男女,都是马背上的射手。男孩子一般在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和父母或兄弟一起外出打猎。而他们在17岁的时候就会独自在深林中潜行野兽。一个好的猎人会受到大家的尊重,年轻的少女都喜欢嫁给厉害的猎人。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的先民原本是在贝加尔湖东北和石勒克河(黑龙江上游)一带的森林中以捕鱼、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的民族,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 “室韦”。特别是北魏(386-534年)时生活在黑龙江上游的 “北室韦 “和 “钵室韦”,以及唐朝(618-907年)时在贝加尔湖东北的太原森林中养鹿的 “鞠”部落。后来,他们东迁,有一部分人来到黑龙江中游地区生活。在历史上,元代(1280-1368年)居住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流域森林中的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蒙古族被称为 “林木中的百姓”,到了明代(1368-1644年)则是一个 “骑着鹿背搬家 “的民族。到了清朝(1644-1911年),他们被称为 “索伦人 “或 “哈穆尼堪人”(当时不同于索伦人的另一个部落民族),他们懂得用鹿。

1635年,哈穆尼堪人在征服贝加尔湖地区后,受到满族统治者的统治,1639年至1640年左右,他们又控制了居住在贝加尔湖以东的索伦人。从17世纪中叶开始,沙俄的侵略使清政府将鄂温克人迁往嫩江支流甘河、糯敏、阿仑、吉庆、雅鲁、那莫尔一带。1732年,1600名鄂温克族人被征召到布特哈地区,与他们的家眷一起奉命到呼伦贝尔草原执行戍边任务。他们的后裔现在是鄂温克族自治旗的居民。

仡佬族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仡佬族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生活。贵州省的桥梁、坟墓、水井,甚至是村寨都还留有仡佬族的名字,甚至在没有仡佬族居住的地方,也留有仡佬族的名字。仡佬族的名字可以追溯到明朝(1368-1644年)。在此之前,他们被称为 “辽人”。辽人是汉代臧克家最强盛的部落夜郎族的后裔,在三世纪至五世纪间,他们从臧克家迁出四川,成为封建政权的臣民。

到了五世纪,辽人已经发展了金属矛、盾牌和捕鱼工具以及铜制炊具。他们能编织细麻布。这时,辽人选举自己的国王,后来成为世袭的统治者。与其他中南部少数民族一样,仡佬族在元、明时期(1271-1644年)由任命的首领统治,清朝掌权后,首领失去了中央朝廷的权力。

在1949年以前,大部分的仡佬族人都是农民。他们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红薯和小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仡佬族的農民沒有灌溉和蓄水的方法。因此,他们的玉米产量每公顷只有675公斤左右。旱灾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副业,特别是生产软木、竹编和制作草鞋对仡佬族人的生存至关重要。

1949年以前,土地主要属于其他民族的地主。例如,在遵义县平正村,尽管地主和富农只占人口的9%,他们拥有50%的土地。租金通常以实物支付,每年收成的一半以上用于租金。仡佬族农民还必须额外缴纳高达一年地租200%的贡赋。在贵州西部,农民不仅要交纳玉米、鸦片、大豆和花椒,而且每年还要无偿工作50-80天。

赫哲族

赫哲族是中国最小的少数民族之一。事实上,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由于贫困和压迫,他们的人数仅有300人。但此后,他们在经济生活和医疗卫生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到1990年,人口已发展到4640人。

他们是一个游牧民族,主要以狩猎和捕鱼为生,生活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同江县、抚远县和饶河县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形成的平原上。他们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语-通语族,没有书面形式。与外人交流时,他们使用汉语口语和书面语。

冬天他们乘雪橇旅行,用滑雪板打猎。他们还擅长木工、制革和冶铁,但这些仍是家庭工业。

哈萨克族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哈萨克族的起源有很多记载。自西汉张骞(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于公元前119年以特使身份出使乌孙以来的500多年间,伊犁河谷和伊塞克湖一带的居民主要是乌孙人,也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赛仲族和月氏族的一部分。早在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88年),乌孙就通过西戎、解忧公主和女官冯缭与昆莫的乌孙王及高级将领联姻,与汉朝廷建立了结盟的支流关系。六世纪中,突厥人在阿尔泰山建立了突厥汗国。因此,他们与乌孙人混杂在一起,后来哈萨克人的先民又与游牧或半游牧的维吾尔族、仡佬族、契丹族、凯里族、奈曼族以及基普恰克汗国和札嘎台汗国的蒙古族混杂在一起。哈萨克族的一些部落到后来的几个世纪仍保留着乌孙、凯里、奈曼等名称,这充分证明了哈萨克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

13世纪初,随着成吉思汗的西进,乌孙、凯里、奈曼部落也不得不同样迁移。蒙古帝国的基普恰克、札嘎台和窝阔台汗国的部分地区是哈萨克牧场。1460年代,锡尔河下游的部分牧民在吉来、扎尼别克的带领下,回到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于他们向东逃避鄂孜别克汗国的统治,他们被命名为 “卡扎克”,意为 “难民 “或 “逃亡者”。随后,他们与南迁的鄂孜别克人和定居在札嘎台汗国的蒙古人混居在一起。随着人口的增长,他们将牧场扩展到巴尔喀什湖西北、楚河流域以及中亚的塔什干、安集延、撒马尔罕等地,逐渐演变为哈萨克族。

http://cnto.org.uk/the-people-2/ethnic-architecture.html

Advertisement
Previous article翻译服务 (中国)🇪🇺🇨🇳
Next article会计与审计 (中国)🇪🇺🇨🇳